有一则新闻,说韩国有314万名年轻人“啃老”,同时20岁以上年轻人社会活动参与率也创了历史新低。而在最近火遍全球的韩剧《鱿鱼游戏》中,男主成奇勋也没有收入来源,全靠在家啃老生活。这并不是韩国特有的现象,有报道称,意大利大多数30岁的年轻人还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既不结婚,也没有全职的工作;日本政府报道称,有近百万年轻人成了“啃老族”。
在美国,一项针对18~24岁年轻人的调研发现∶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婚姻、家庭和孩子不是想要追求的”成就”,而是要去规避的”风险”。
除了啃老现象,在今天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高的世界里,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还有宅、拖延症、漂泊感、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很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从积极的一面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都有必要在青春期经历更长时间的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积极的人生方向。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其称为“延缓偿付期”,意在强调年轻人虽然在生理上已表现出足够的成熟,但是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方面可以适当予以延缓。
有了这种社会和心理的延缓偿付,年轻人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己的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这话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道理?的确,在某些人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身份认同”,可能会经历长达数年的选择延缓期。但作者认为,当今很多年轻人的延迟选择,呈现出了一系列让人担忧的特征,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似乎并没有在积极寻求解答。
他们的延迟,可以说更多的是优柔寡断,而不是积极反思;更多的是矛盾心理,而不是内心坚定;更多的是方向迷茫,而不是追逐明确目标。
作者进一步指出,从大多数指标来看,现在年轻人的幸福感要比10年前或15年前的更高一些,至少不低于之前的水平。
比如,在美国,现在青少年出现早孕的可能性比10年前要低一些;暴力和犯罪倾向也有所下降。但是一些年轻人只是表面看上去过得很好,而真相是,他们普遍面临着一种空虚感。在年轻人本该确立志向,并朝着这些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感却将其中很多人长期困在了一种漂泊的状态中。
他们漫无目的,不知道生活中到底该做些什么。他们可能没惹麻烦,并且也完成了我们交代给他们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们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在这些年轻人“享乐主义”疯狂玩耍”的快乐表象之下,其实隐含着焦虑、困惑、挫败、抑郁和被疏远。比如,一位英国大学的校长就说,现在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抑郁和高度焦虑的状况,已经到了流行爆发的程度。
作者认为,上述种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目标感的缺失,而缺乏方向感和目标感,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角度来看,都不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口中所谓的有建设性的“延缓偿付期”。
本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秒删除。联系方式:微信:wanjy201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