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节内容中,我们介绍了关于疾病的知识,以及该如何预治。这一节,我们将会从医生的角度,聊一聊医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去几次医院,和医生打几次交道。明白了医生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的求医之路更加高效便捷。

医生是如何诊断的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看,医生是如何进行诊断的。

其实医生诊断的过程和警察破案的过程很相似,在接触一个患者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状态做一个整体情况的判断,比如患者的精神状态,步态特征,皮肤特征等。

这部分称为′望诊’,我们知道慢性病患者往往看起来就较为虚弱,而一些疾病也会表现出特征性的外部状态,比如说脑出血后遗症和大脑共济失调的特征步态。

接下来则进入病史问询和查体部分,有经验的医生会通过患者的主诉快速确定可能患有的疾病,然后安排检查进行确诊。

医生不可能让所有患者把每个检查都做一遍。所以真正经验丰富的医生,开具的检查一定是有针对性的,直指患者目前身体状态概率最高的疾病。

比如一个肥胖的有生育史的中年女性,主诉右上腹疼痛。没经验的医生可能会把所有女性关于腹痛的检查都做一遍。而高手则会发现,这位患者的身体情况及主诉从统计学上讲,患有胆囊炎的概率更高,所以就会先开具胆囊超声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

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并不能充分理解医生开具的检查,从而浪费宝贵时间。比如说一位老年患者,主诉肩背部放射性疼痛,有心绞痛病史。如果这位患者不具备相关知识,他就完全无法理解医生为什么要让他做心电图,查心肌酶。

你应该还记得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提到过,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并不一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根据其梗死部位的不同,可以因为涉及神经的不同而表现出上腹部或者肩背部的疼痛。

而对于心梗患者来说,每一分钟对预后的影响都是极其宝贵的。所以为了排查这种高危性的疾病,相关的检查一定要尽快做。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疾病的复杂程度相当高,别说是普通人,就连医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疾病的鉴别知识。而我们在学习常见疾病的同时,更应该做的就是相信专科医生的判断。

治疗的逻辑

疾病确诊之后,就会进入到治疗个节。石打个T核题,就是患者的意愿。

这里你可能会心存疑惑,患者的意愿不就是把病治好吗?

但事实上需要考虑的问题远比这复杂的多,比如说一位骨折患者,会面临两种医疗手段的选择。手术治疗对位效果好,恢复之后功能通常不受影响,但是对人体损伤大,治疗费用高。复位治疗对位效果没那么好,恢复之后可能会留有后遗症,比如负重疼痛,损伤部位没那么灵活,但是对人体损伤小,治疗费用也比较低。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患者对肢体功能要求较高,那么就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又不需要做什么体力活,那么就可以选择复位治疗。如果是一个偏瘫患者,恰好是瘫的一侧发生了骨折,那么选择简易对位后固定也是可以的。

所以从本质上说,医疗手段是为了患者目标服务的。对于同一个疾病,每个病人希望达到的目标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的循证医学正是立足于此,它把当前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病人的主观愿望三者结合起来,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循证医学,可以综合评价当前能够获得的可靠证据,避免医生的个人经验带来的偏差,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也是目前医学界普遍采用的策略。

治疗的局限性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后,就进入了开展治疗的环节。而任何理论层面的事物进入到实践领域后,就会发生数不清的变数。

比如在《抗过敏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明确提及了过敏时应该使用的药物及剂量。但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患者,对抗过敏药过敏,事情就变的非常棘手。

还有一部分患者,依从性不佳,对医嘱置若罔闻。比如一位断指再植的患者,医生要求严格禁止吸烟,二手烟都不行。但是这位患者偏偏烟瘾上来了,认为自己偷偷抽一支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结果吸烟导致血管痉挛,严重影响断指血液运输,最终使断指坏死,永远失去了这支手指。

这还只是影响疗效,更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比如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疾病。动脉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构成,主动脉夹层是因为血管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内膜和中膜间的腔隙导致。这就像是薄薄的一张纸从中间被一分为二,十分容易发生动脉破裂。

更何况心脏在不断泵出血液,在这种推动力的作用下,会使得这个腔隙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危险。

在临床上,通常要求这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换句话说就是下床想去上个厕所都不行!在床上翻身都必须慢一点。

但这位患者偏偏不听,非要去卫生间上厕所,结果就这么一用力,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死亡。这在患者家属看来,就属于是′好好一个人,怎么就没了?’

所以一定要遵从医嘱,千万不要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对于疾病的治疗,如果说患者的依从性决定了治疗效果的下限,那么药物及治疗手段的提高则决定了治疗的上限。

就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提到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过去,医学界对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认知很粗浅,也不清楚这个病的发病机制,所以只能通过常规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病人在承受巨大副作用的同时,生存率也很低。

在那种认知水平下产出的药物,无论怎么监管生产流通保存环节,无论怎么调整用药方案,无论患者依从性有多高,药物的有效性也都不会得到改善。

而在理清发病机制后,人们研发出了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即电影中提到的那种可以救命的神药,格列卫。

在格列卫出现前,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能在确诊后活过五年,有了格列卫之后,接受格列卫治疗的患者总生存率大幅提升到百分之八十九。

所以从这个案例我们了解到,医疗水平的进步实际来自于药物和治疗措施的提高。目前来讲,医疗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上限我们只能依靠科学的进步,但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说完了医生从诊断到制定并实施医疗方案的逻辑,接下来我们说说,作为患者我们可以怎么提高就医效率。

首先在就诊时,我们一定要如实报告病史。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年轻的女孩因为腹痛,于是和她的妈妈一起去医院,医生询问病史时,女孩否认有性生活。医生便没有多想,开始按照其他疾病考虑。结果女孩突然昏厥,最后发现是宫外孕破裂。

而这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也对医疗环境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医生对于某些体征不再相信患者的主诉,转而直接开具相应检查。而对于其他患者,则需要承受本可以不用承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所以如实报告病史,对医生对自己都是好事。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患者也一定要参与进来。但这并不是要干涉医生的治疗方案,而是充分表达自己的治疗目标,以及选择相应方案。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有一篇论文提到了这样五个核心问题。

一,我真的需要做这个检查、治疗或手术么?

二,有什么风险或不足之处?

三,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

四,还有其他选择么?

五,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五个问题并且把问题的答案梳理出来,那么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做到知情了,这也有利于我们做出最符合意愿的选择。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国内医疗环境的限制。我们的就诊时间都比较紧凑,所以可能需要我们有条理的事先准备问题,以节约就诊时间,并且做好医生夸大风险和副作用的准备。

最后则是实施治疗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相信通过上面的内容,你也一定了解了遵守医嘱的必要性。

好啦,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一节我们将会介绍一些医学历程中的里程碑式发现,我们下一节再见!
需要本书请在后台回复关键对话1203

本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秒删除。联系方式:微信:wanjy2019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