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样颠沛流离,袁隆平的父母都没有耽误孩子们上学念书。作为一个战争年代的孩子,袁隆平念过三所小学,三所中学,两所高中,才完成中学毕业。
其中,对他影响极大的是博学中学。这所名校,是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经学于一身的综合性学校,也是汉口乃至中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在战争年代,曾从汉口迁到大西南,战后又从大西南迁回汉口。当时的校长是胡儒珍,校训为“勤朴博学”。胡儒珍校长对校训做了内涵丰富的诠释:勤为常,为恒,为毅,不言苦,不言厌,乐教乐学;朴为实、为廉,为静,为谦,不狂妄,不浮躁,不计得失名利;博为广,为多,为争,不坐井底,不作短视,不服输;学为敏,为钻,为成,不迟钝,不浮浅,不独学。
这一校训所蕴含的精神,融入了一代代博中人的血液,也为袁隆平注入了血缘传承之外的另一种血脉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点渗透在他的骨子里。
从十三四岁到十八九岁,袁隆平在博中度过的这段岁月,正是一个青少年塑形的一段岁月,对他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9年,袁隆平进入私立相辉学院农艺系,后来并入西南大学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
在大学,他有两次改变人生的机会。一次差点进入国家游泳队,只因为他在赛前吃坏肚子,影响发挥,失之交臂。还有一次是差点儿成为空军。他,注定只能选择大地。
1952年,袁隆平参加了三个多月的土改,这对他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感受到了中国农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道了真正的农村现状,找到了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再加上小时候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欺凌,袁隆平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发誓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此时,袁隆平完成人生中一次重要嬗变。
袁隆平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已为这颗健康的种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静等开花结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