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虚拟课程产品】(xunikechengchanpin),首页回复书名:成为母亲的选择,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无论是“自然论”还是“自由选择论”,这些论点都宣称女人渴望成为母亲。当怀孕生子象征着常态及人生旅途的必经之路,而母职被视为首要且至高的人际关系时,生育子女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母职的无形规范之一就是,应该遵循自然过程:即每一位女性都应结婚生子。

社会规训早已为女性制定好单一的人生规划,上头罗列着每个人必须随着时间推移而跨越的里程碑:求学、工作、结婚、为人父母。这套规则不仅规定了女性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同时,还规定了女性情感规则,社会认为,到了某些阶段,女性渴望当妈妈的母性就会被唤醒。

“女性即母亲”的社会文化深入人心,它的监督机制也非常发达。女人从出生开始,就被有意无意地输入某一天她将结婚生子的概念。尤其到了适宜年龄,结婚生子的压力几乎无所不在,她的朋友、同事、家人都会追问她什么时候打算生孩子、如何规划,以及为什么还没有生孩子。

当生儿育女成为理所当然后,社会只有一种声音,那些不愿为人母、后悔成为母亲的声音会被忽略、漠视。母亲们很难陈述她们想要孩子,或者不想要孩子的理由。随波逐流成为母亲成为一种常态。

在调查中,有一些女性表示,她们生孩子,是因为希望跟其他人一样生下孩子,而且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对人生、对自己的婚姻有帮助,但实际上并不清楚那意味着什么。

“我是否已经有能力养育他?我是否资金积累好了?我是否适合当妈妈?我想成为怎样的母亲?”这些问题在女性成为母亲前,并没有想过或理解过。

这种没有经过思考或个人衡量的被动决策,很难被称为“纯粹的自由选择”。可以说,孩子生下来,并没有经过刻意的规划,而是因为社会压力、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做了,所以她就生了。

生儿育女不只被看作常规,还被看作是理想,仿佛这没什么好讨论的。不想成为一个母亲不符合普遍的制度与规范。社会总是围绕着“女人该在什么时候当妈妈”,以及“应该要有几个孩子”这类问题打转,而不问女人是否渴望成为母亲及原因。

2004年,时任澳大利亚财政部部长的彼得·科斯特洛呼吁,应该鼓励澳大利亚女性多生孩子。他的口号是:“为母亲生一个,为父亲生一个,为国家生一个”。他要求人民“今晚回家履行你的爱国义务”,并且污蔑不生育的选择是“自私的选择”,恨不能把她们送上绞架。

社会认为女性有义务、且应当心甘情愿地在为母之路上取得进展并加以实现。社会告诉女性,她们的个人选择决定了她们过着现在的人生,仿佛她们能够全权编排自己的人生剧本似的,也能全权编写不幸和悲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知识、歧视及强大的社会力量形成的道德体系的严格规范,这些影响了女性所做的决定。

社会文化的灌输,使女性将成为母亲视为唯一可想的人生剧本,这样的想法渗透到女性的意识中,挤掉了其他所有可能的方案。尽管和过去相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确实可以决定她们要不要生育子女,但她们大多数还是符合预期地“做出正确的选择”——生孩子,并且生下“正确的数量”。

这种精神上的殖民出现在来自不同社会群体、走在不同人生路径的女性身上,而且往往隐蔽在自然论及自由选择论之下。当然,为了鼓励生育,社会也会许于奖励。比如,给母亲身份一份承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