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规律决定其试验周期之长,这是在各地的常规气候下无法解决的。若要加快育种步伐,就必须跳出雪峰山谷、安江盆地。水稻是喜阳的作物,必须追着太阳走,去岭南、海南、云南等光合潜力高的天然大温室繁殖育种。袁隆平选择走出去。1968年2月14日,他的第二个儿子刚刚降生三天,袁隆平毅然背上行囊,带着两名助手,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南繁北育。他们是追逐太阳的人,也是追逐太阳的候鸟。春在长沙,秋在南宁,冬去海南,有时还要远赴云南,寒去暑来,南北辗转,这是与季节赛跑,也是在与生命赛跑。正如他的学生尹华奇所说:“袁老师在四十多年里,至少干了九十多年的事。”

选择南繁,不只是背井离乡、追逐太阳,也选择了一种艰辛、繁重,如同苦役一般的劳作。为了争取时间,出发前,他们就把稻种浸湿催芽,旅途中再把浸过的谷种捆在身上,利用体温催芽。

生活的艰辛可以克服,最难攻克的还是科学上的那个大限。有些疑惑,他始终无法解决。在长久的沉思之后,袁隆平再一次把眼光投向野生稻。下一个突破口的到来,要等到1970年。

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70年这六年,新华社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没有成功就没有鲜花和掌声,这是追求理想锲而不舍的六年。难度之大,压力之大,条件之长,时间之长,超越了居里夫妇对放射性镭的艰苦探索。

这充分体现了袁隆平身上那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他忍受着难于想象的寂寞和孤独,坚持在追求科学的路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