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用最原始的办法,去稻田里一株一株地寻找。转眼4个年头了,奇迹来自于1964年7月5日,安江农校水稻试验田里,一株性状奇特的稻株如特写般放大,出现在袁隆平的眼里,花药没有开裂,意味着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太兴奋了。

在1964年、1965年两年里,袁隆平和妻子邓则、加上几个学生,一人拿着一只放大镜,一株一株地挨个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一共找到了性状不同的六株雄性不育株。

这六株像命根子一样的稻株,在袁隆平眼里,深藏着无数秘密,那是杂交稻的生命密码。

1965年冬天,袁隆平首次勾画出了一条“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图。他对中国杂交水稻具有开创性的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科学禁律的挑战,是对“无杂种优势”论的否定。并且,他完整指出了一整套“三系法”杂交水稻生产程序,这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这篇论文在未来所产生的价值,不是巨大,而是伟大。此后的杂交水稻研究,都是以“三系法”为基础展开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