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虚拟课程产品】(xunikechengchanpin),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4451,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陆铭
内容简介: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
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
《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试读
国家人口是首位城市人口的主要决定因素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国家人口多,而大量的人口又都集中于首位城市,那么这个首位城市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城市病”严重了,难道不会导致人口布局的分散化吗?不错,大量的人口都集中在首位城市的话可能更会导致“城市病”的发生和房价上升,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觉得生活在首位城市也没那么好。根据上面的图,人口向首位城市集聚的过程是会慢于这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这个模型里,国家总人口的系数其实是0.76,这说明,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1%的话,这个国家首位城市的人口只增长0.76%。也就是说,人们在向首位城市迁移的时候,已经将人口集聚导致的各种成本考虑进自己的理性决策了。
如果根据这张图,我们得到的结论恐怕是上海太小了,而不是太大了。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图中上海和孟买所在的位置,如果你相信这个经济规律,相信一个城市的人口是由国家的总人口来决定的话,这个城市不会离这条拟合线太远。人们通常在认为上海的人口太多时,更多是跟国际、国内其他城市横向比较的结果,但是如果把上海跟图中的拟合线比较,那么结论就是相反的,上海人口可能还要继续增长。
刚才给大家看的全世界人口的横向比较,其中包括142个观察点,基本上覆盖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亚洲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当一个国家平均的人口密度比较高,且大量的人口往首位城市集中的时候,就会带来更加严重的首位城市“城市病”。
于是我们就把亚洲国家的样本单独进行分析(图6—5)。国家总人口仍然与首位城市人口高度正相关,两个变量的关系基本上是在拟合线上面,只不过拟合优度降到了75%左右,仍然很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国家总人口变量的系数降到了0.63。这是亚洲国家的特点,在这样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的国家,在人口按照全本文来源于【www.chibeauty.top】世界的规律往大城市集中的时候,大城市的地价、房价上升更快,或者是产生“城市病”的速度更加快,这会阻滞人口的流入,所以亚洲样本中国家人口和首位城市人口的相关系数会下降一点儿。但是,上海的位置仍然低于图中的拟合线。
图6—5 国家人口是首位城市人口的主要决定因素(亚洲)
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偏离这个简单模型显示的拟合线呢?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如果以农业为主,其最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就是土地,而农业土地是不能在空间上移动的,这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农业比重越高,人口分布就越分散。当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提高的时候,人口就会更加集中,因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就需要人口在城市集聚。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的确,当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时候,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人口也更大。这意味着,未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还有大量农村人口要进城,其中,一定会有一部分要进入特大城市,使得上海的人口数量向图中的拟合线靠近。
3.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特大城市的人口会一直增长下去吗?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既会,也不会”。不妨来看看东京的情况——这是我给上海找的参照城市。把东京当做上海的参照,有三个原因:
第一,东亚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是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第二,东亚国家有比较相近的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人口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当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后工业化的时候,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以后,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就会强烈地影响他对于服务业的需求。比如说你是喜欢坐在家里看DVD,还是喜欢进入电影院看电影,或者你是不是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吃饭,这些偏好决定了生活中人和人交往的需求。人们越是偏好于宅在家里,那么人口集聚相对就会少一些。相反,越是喜欢经常跟别人聚一聚,喜欢跟大家有一个碰面交流的机会,那么集聚效应就越明显。
同样道理,越重视教育的文化也会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教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产业,它需要人和人在一起,因为教育本身是有规模经济的。而且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都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来传播信息和知识,越重视教育,大城市和人口密度就越重要。
第三,如果你相信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那么中国一定会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和都市圈,实际上,长三角都市圈已经是世界级的了。如果要为这个世界级的城市和都市圈在亚洲找一个参照系,那么必然是同样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和都市圈的东京。
如果大家接受这个参照系的话,我们接下来可以看一下东京都的人口增长轨迹,图6—6是我们能够找到历史数据的时期中东京都的人口增长轨迹。在图中你会看到在1945—1965年期间是东京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一段时期也伴随着“二战”以后整个日本经济包括东京在国际地位上的崛起。在这个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时候,东京都的人口每年平均增长接近37万。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段高增长时期有其特殊性,我们在看东京都的人口增长速度时要把时间作调整。于是,我们把考察期延后到1975年,把这段人口增长速度相对来说已经放慢的时期给包括进来,这样,战后30年期间,东京都人口增长仍然每年达到27万。为了尽量不要高估东京都的人口增长速度,我把时间再往前挪,大家会注意到,在“二战”时期,即1940—1945年的时候,东京都人口锐减,这跟战争有关系。“二战”中由于遭受美国的轰炸,东京都人口急剧下降。战后这一阶段的人口高增长有一部分是恢复性的。我把历史的起点拉到1920年,计算1920—1975年整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结果是,在这55年期间,东京都的人口增长仍然每年达到14.5万,接近15万。我必须要强调东京都的面积只有上海的1/3。这意味着上海的人口假如以东京都当年的速度增长的话,就会达到45万人/年,你恐怕不能说这个人口增长速度太快了。现在有不少人仅仅通过简单地计算上海每年人口增长了多少就认定人口数量在“爆炸”,要知道,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上海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不断补充青年人口所必需的。当前,上海的就业人口中有超过一半是非上海本地户籍人口,如果不是这些外来人口的贡献,上海的经济和养老保障体系早就崩溃了。
“
评论(0)